第523节

  一起学?
  不在所有名册之内的兵士看过来。
  他们也能学?
  甚至路过的百姓都在伸头听。
  “学,都学。”
  “我们知州大人,恨不得大家一夜都能学会。”
  敝帚自珍?
  不存在的。
  他们纪大人说了,要让镇南关的百姓一起学会更好的种田方法,也要让当地百姓一起做橡胶,发展染布协会。
  总之。
  宁安州有的。
  你们都会有。
  时间问题。
  不信?
  不信就算了。
  可镇南关的兵士跟百姓信吗?
  太相信了。
  他们见识过宁安州的发展,见过纪知州本人。
  他们看着宁安州流水般的货物。
  赖琨顺直接抢,就是因为羡慕。
  他们羡慕吗?
  那是肯定的。
  这样的前景下,没人愿意反,也没人愿意闹事。
  少有的蠢货,要么被身边人按住,要么被滇州府来的守备军按住,全都形不成气候。
  消息传到滇州府知府耳中,他忍不住感叹:“纪元的底气,原来在这。”
  他以自己的信誉为保证。
  可这整个滇州府里,能让众人信任的,只怕也只有他了。
  当官当到这种地步。
  此生无憾啊。
  知府开始好奇了,在纪元手中,这两个天齐国最南边的地方,到底会变成什么模样。
  徐大人处理完手头的事,又派人严加看守犯人,这才有工夫跟滇州府知府沟通。
  徐大人直接道:“知府你也是进士出身,可听过这样一句话。”
  什么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知府自然知道,出自礼记,其中一个意思是,只要实行正确的道,天下所有人跟事都会帮你。
  此话甚大。
  是一句可以束之高阁的圣人言。
  毕竟普通人背此句,只觉得这句听起来顺耳。
  却不会觉得自己要按照这样的德行操守办事。
  这样所有读书人都会背的句子,却很少有人实行。
  年迈的徐大人处理完这件心力交瘁的事,已经身心疲惫,可此刻精神却尚好。
  “纪元的道,便是天下为公。”
  徐大人甚少这样说话。
  可此句却是发自内心的。
  徐大人拍拍滇州府知府肩膀:“照顾好他,回头你我,可能还要被他照顾。”
  徐大人这些事处理完,基本就要回京了。
  他要赶紧回京复命,省得夜长梦多。
  若不是纪元收集的证据充足,这赖琨顺又试图潜逃,他这一趟多半无功而返。
  反正不管怎么说,赶紧了结此事才是真的。
  徐大人这样说,就是让滇州府知府暗中给些帮助。
  毕竟是一个省会的知府大人,他能动用的势力,还是很多的。
  滇州府知府悠悠道:“您还记得,我是哪里人吗。”
  “哪里?”
  这位知府笑:“本官是闽地的人。”
  在纪元让人写出《梯田水渠修建手册》,并送到云贵闽川等地时。
  他就对纪元很有好感了。
  他的家乡也有很多山,也有很多水。
  却没有这样的好方法。
  纪元带着宁安州的人做出方法,总结了经验,还分享给所有人。
  作为出身山地的知府,纪元在他这,已经是自己人了。
  知府笑容忽然停止。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纪元在走自己的道时,连他这种跟纪元不熟的人,都自觉帮他开道。
  好一个天下为公。
  好一个天下人都会帮忙。
  那些圣贤书在脑子里翻来覆去地过。
  还真让人变成现实了。
  滇州府知府跟徐大人相视一笑。
  他们自愿,为纪元“保驾护航”。
  能成为天下为公的一分子。
  也是一种荣幸。
  九月二十八,纪元等人送走徐大人。
  这次徐大人不再绕道滇州府,而是直接从更近的武新府出发,到时候一路坐船回京城。
  自然是为了更加安全,而且这里坐船要比山路快不少。
  滇州府的知府却并未直接离开,而是把手下得力干将拨过来不少。
  一方面有纪元的号召力,还有知府大人的亲信。
  他倒是要看看,谁敢阻拦纪元改变镇南关。
  镇南关权力交锋显然不算太有波澜。
  可暗地里,不少人对纪状元的想法有了改变。
  统一意见是。
  这个人不好惹。
  都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善斗者也是如此。
  都以为纪元跟镇南将军的争斗会你死我活。
  实际上?
  实际上人家稳坐钓鱼台。
  这对合作者自然是好的。
  好在,滇州府大部分商贾,都是他的合作者。
  百姓那边,则对这些毫无所察。
  在他们看来,就是镇南关将军犯错,朝廷不满意。
  这么说的话,其实倒也没错。
  只是少了纪元借着皇上稍稍不满,便小题大做,把人赶走这档子事。
  其实就算知道了。
  大家在乎吗?
  不在乎的。
  大家在乎的,是扣在镇南关的耕牛,终于可以拉回来了!
  那六家养殖场从欲哭无泪到伤心欲绝,甚至后悔来宁安州做买卖。
  现在呢?
  不后悔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