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节

  那就明日见!
  三个书画商听此,脸上虽有遗憾,却也不打算出手了。
  先不说,这画师青堂名不见经传,要是买回来,跟当年的乌堂先生一样,那要如何?以后画作卖不出啊。
  书画技艺再好,也要看画师本身的名气大不大。
  而且谁知道会拍出什么价格。
  书画商们大多都认识,谁也不愿意互相抬价,那样大家都吃亏。
  这些毛头小子们,还想价高者得?
  做梦啊。
  他们三个离开,安小河道:“看来他们都认识,而且不会互相抬价。”
  纪元点头:“不管他们,反正挂出去就行。”
  “明日后日,就看有没有人买了。”
  殷茂拍着胸脯保证:“放心,这件事肯定办好。”
  反正他最近也没事,能给纪元做事,这多好啊。
  如果说刚开始,他对纪元是有些意见的,但接触下来,完全明白他爹为何如此喜欢纪元这个学生。
  当然,也因为他知道了,他爹并不是故意把母亲和他留在家中,被祖母欺负的,他爹也一直想着他这个儿子。
  知道这些,殷茂的性格也没那么阴郁,渐渐变得更像他爹了。
  这大概就是很多留守儿童的困境一般。
  可惜多数留守儿童并没有殷茂这般幸运。
  从东市第一街出来,纪元还是不想回栖岩寺。
  没办法,在栖岩寺堵他的人太多了。
  总算等到天擦黑,纪元才从城里回去,一路“鬼鬼祟祟”的,总算进了禅房院子。
  白和尚的声音传出来:“说了!纪元不在!我也不结亲!”
  纪元听到后,忍不住笑。
  白和尚听到动静,这才出来看。
  还好还好,是纪元回来,不是别人又来找啊。
  两个人中了举人的好气又好笑。
  所以第二日一大早,白和尚也跟着出门。
  还不如去看书画竞技台的热闹,也比在禅房等着敲门好啊。
  好在那些人不敢硬闯,没有允许更不准进门。
  随意进出举人老爷家的门,他们是不想活了吧。
  九月初四,东市第一街热闹如常。
  虽说有些失望的考生已经回去,但大部分学生,以及各家的长辈,还是留在这的。
  要说纪元刚来这里的时候,除了琳琅满目的书架之外,就属书画竞技台最是震撼。
  一般来讲,跟读书相关的,都是文雅气更多。
  这种直白的比拼还是头一回见。
  纪元,白和尚到的时候时间还早,那台子下面还有位置可以坐。
  他们找了个僻静点的位置包下,还给好友们留了空位。
  没一会,蔡丰岚,李锦,李廷钱飞安小河都过来了。
  大家都是知道内情的,根本不用多说。
  但关于书画竞技台的规矩,李廷他们还是不知晓。
  李锦得闲的时候会来看看,故而帮忙解释:“听名字就知道,这地方是比试的意思。”
  “但比试,也有不同。”李锦招来一壶茶,显然要认真讲解,他指着竞技台上的两张桌子,继续道。
  无论是谁,都可以自带笔墨上台画画。
  但只要上台,就默认自己接受后来者的挑战。
  等两者的书画都出来之后,台下的人可以竞价。
  如果第一个上台的人,卖出的书画价格高,那挑战之人卖出的书画也归第一个人呢。
  如果第二个人的价格更好,那第一个人就要把自己画作价格分一半给挑战者。
  总之来说,就是比谁的画作更好,那谁就能赢得更多的银钱。
  此处的银钱,更像是赞誉。
  对于头一个上台的人来说,需要一定的勇气,毕竟默认了被挑战。
  对挑战的人来说,更算是一场豪赌,赌赢了,吃掉对方一半的荣誉,输了,那自己的画就拱手送人。
  “那,那岂不是很激烈?”李廷忍不住道。
  钱飞跟安小河也被这种直白的竞争震惊到了,有些好奇接下来会如何。
  “还有一个问题,青堂的画要卖两天,这也是可以的吗?”安小河问道。
  蔡丰岚笑:“当然可以,只要一直有人输,一直有人加价,那就可以。”
  也就是说,只要这幅画在上面,就可以一直有人过来挑战,一直有人过来出价。
  直到明日结束。
  而这中间,但凡有人的画作比纪元的价格高,那纪元的画不管卖出多少,都要打个对折。
  众人睁大眼睛。
  这也太刺激了吧?!
  要说规则也没多复杂,甚至直白得厉害。
  直白到,听懂赢家通吃即可。
  这会时间还早,来的人也不算多。
  他们在这边闲聊,直到殷茂带着小厮过来。
  殷茂身边还围绕着几个书画商,明显想在拍卖之前拿下。
  殷茂并不搭理,先不说这不是他的东西,再者,看他们那么热切的模样,就知道这画的价值远高于他们所说。
  事实也确实如此。
  其中一个书画商刘远,紧紧盯着殷茂小厮手里的东西。
  他在装裱铺子里看到这画的第一眼,就确定这画不一般。
  太鲜活了。
  是的,鲜活。
  一幅水墨画的科举百态图,竟然显得鲜活无比。
  此画的主题不用讲,就是乡试书生,乃至府城所有人的模样。
  生动,有趣,还带了生活趣味。
  一方面让人觉得,科举很重要,但一方面好像又在说,科举也没那么重要,所有人都在好好地生活。
  如此鲜活的画作,其笔力还尤为深厚。
  否则怎么能寥寥几笔,就显出人的百态。
  最妙的,还有虚化中的背景,明明是最不起眼的地方,画的一树一石,都是秋日的场景。
  是的,石头也是,建孟府的秋天干燥,石头上也能显现出来。
  一个人或许平时没有认真观察过四季石头的变化,让他说出其中细节,大家也是说不出来的。
  但所有人都见过自己本地四季的石头,都见过四季的树木。
  而平常看过的东西,早就在脑海当中,会在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本能知道,哦,这是秋天的场景。
  因为画师已经明明白白展现出来,因为画师把秋日细节画得非常到位。
  刘远看看同行们,这些 老家伙们,肯定也看出来此画不同寻常之处。
  可大家这会不松口,就是怕价格抬的太高。
  如今已经出价到一千两。
  虽说转手卖出,寻得个识货的,还能再赚。
  可谁不想赚的更多?
  对方也是,为何一定要上书画竞技台?一定要出这个风头?
  刘远家的老仆道:“老爷,您记得乌堂先生吗?”
  乌堂先生?
  怎么会不记得。
  二十多年前,凭借一幅画,震惊整个建孟府府城。
  要不是后来没有音讯,绝对能被称为大家。
  乌堂先生。
  青堂?
  难道?
  他们认识?
  是乌堂先生本人,还是他的弟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