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但是朱元璋细细一品,又觉得哪里不对,什么叫“日后朱棣总是更信任太监”?他以后难不成当了皇帝了,还重用这些太监?
  靖难造反时用太监是迫不得已,后来还抬高这些阉人的地位……那就是没把他老朱“太监不得干政”的话放在心上!朱元璋脸黑了,刚要骂,但仙迹又接着往下说了:
  【第一日,不过是开胃小菜,第二日,真正惊险的大决战才正要开始。
  但第一日的试探,不仅是朱棣了解了对手,李景隆、平安与瞿能等大将也对朱棣这一仗的底细有所了解,他们连夜重新制定了新的战术规划,这次军事会议上,李景隆作为主帅,还同意了郭英将地雷埋在白沟河边上的建议,准备派人出兵引诱燕军,将他们引诱到地雷阵上一举歼灭。郭英也算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地雷战了。】
  明洪武年间,众武将都对郭英刮目相看。
  郭英十八岁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了,他原本是朱元璋的亲兵护卫,是个身材非常高大健壮、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猛人。而他也曾经多次护佑朱元璋,即便身受重伤也像一座小山一般挡在朱元璋身前,决不会退却。
  地雷?听起来不错呀。朱元璋眼眸闪动,也冲郭英笑了笑:“没想到阿英还有这种谋略呢。”
  郭英方方正正的脸露出一个腼腆的笑。
  少年朱棣却眯了眯眼:记住你了,郭英!
  【第二日的白沟河之战,又是什么情况呢?
  朝廷军,李景隆坐镇中军主帅位置,前军有西川军瞿能父子、御前禁卫军俞通渊、西番军、西北军、松番卫;左军是郭英的淮西军;右军是平安的辽东军、吴杰的山西军;后军是盛庸、徐辉祖等人。
  这个阵型我们可以看出,李景隆将最王牌的军队都安排在了前军,这些将领无不是大明最能打、最能够驰骋千里的百战之师,而且除了俞通渊年纪大点,其他几个全都是对燕军很熟悉、甚至跟朱棣一起打过仗的青年将领。
  这一次,他不跟朱棣玩虚的了,准备要用绝对的兵力优势,重兵横推燕军,一举歼灭他们。
  其实,在白沟河这样的战场上,李景隆这样的战术还是很不错的。
  而燕军方面前军是大将张玉、邱福,左翼是朱能、陈亨;右翼是李彬、薛禄;后翼是房宽、刘才;虽然和李景隆的大军比起来,不论是将领还是兵力实在太少了,但这已经是燕军全明星阵容了。
  朱棣手下所有能打的sr卡、r卡全上了。
  而朱棣本人也上了,他带着他的二儿子朱高煦、谭渊坐镇中军。
  虽然朱棣是坐镇中军,但其实他排兵布阵的时候,却几乎都把主力分配给了前后左右的四个大军。而朱棣所在的中军仅仅留了自己的亲卫和蒙古归附骑兵,是不是很奇怪,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80章 靖难之役5
  ◎白沟河之战下◎
  明永乐年间,大殿中也架设了巨大的沙盘,当仙迹问出那句“是不是很奇怪,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年老的永乐帝正举着手里的小灯台,用那摇晃飘摇的灯火,弯腰去看沙盘上对阵的小旗。
  而他的思绪也仿佛飘回了那尸横遍野、残旗插地的白沟河战场之上,他垂下已松弛的眼皮,苦笑道:“为什么?因为朕手里只有那么点人,若阵型不想被李景隆一次冲击便崩溃,朕只能将主力压到四军,没有别的选择、也没有那么多原因,朕只能这么做。”
  可就算是这样,永乐帝想到那时的情形,依旧心有余悸。
  【朱棣别无选择。李景隆这次终于合理地运用了自己最大的优势——那就是朝廷军远超燕军的绝对兵力优势,而朱棣也预判了他的预判,尽己所能,提前加强了四军的防御与兵力。
  双方都做了最充分的准备。
  白沟河大战开始了。
  第一波骑兵对冲,李景隆没有大意,他直接派徐凯、俞通渊、俞翊、瞿能父子、藤聚、陈晖以及左翼郭英率领的携带大量火器的精英淮西军,八位大将同时、全力率军压上,要正面压死、冲死燕军。
  在远超己方且全力以赴的绝对兵力优势面前,即便前军是张玉这样的大将,燕军仍像被当头打了一棒,不过须臾,两营便直接被冲散,尤其是有“万钧猛虎”之称的瞿能父子,他们就像三头下山猛虎,一次冲锋便斩杀数百人,直接将燕军前军捅穿,甚至杀了个来回。】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都不由替未来的老四狠狠捏了一把汗,这样重兵驰突冲阵,一旦前军抵挡不住,必将大败!
  “兵力差距太大,这也是没法子。”朱标也很为弟弟担忧,他本应当站在朱允炆那一边的,毕竟是自己还没出生的儿子,但朱允炆登基后做得那些事,实在令朱标都觉着没脸,于是不知不觉便与朱元璋一般,成了个“燕王党”。
  “现在就看燕王如何破局了。”徐达看得也是眉头狂跳,燕王这都能赢吗?如果是他,遇到这样的恶战,他都没把握能赢下来!他心里直打鼓,又不由瞥了眼慢慢坐直了身子的李文忠。
  只见他不动声色,端坐在那儿,似乎很稳重平静的模样,实则却像个在足球赛场上坐错阵营与位置的对方球迷,他此时可不敢在一堆“燕王党”露出欣喜的神色,但还是偷偷得意地捋了一把胡子:他儿子这回干得不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