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节
跟太子从小闹到大, 也闹不出是结果来,这事要是自己皇阿玛和太子他们主动说,胤褆还真没有办法得知里面的真相来。
知道来硬的没有办法, 这一段时间胤褆只能够逼着自己冷静下来慢慢观察, 等收集到足够的证据以后, 再一起拿到父皇面前对峙。
到那个时候, 即使是自己父皇还想护着太子和老三, 自己有那么多证据在手, 闹出来太子他们还想再把真相掩盖起来, 那就不可能了。
只要让自己知道真相,得知太子他们变得这样厉害的方法,胤褆相信自己以后肯定也能够跟太子他们一样,会变得越来越厉害的!
胤礽和陶长安不是没有察觉到这一段时间老大对他们一举一动的关注,估计是对他们产生怀疑了吧!
胤礽和陶长安两个人可不怕胤褆对他们的关注,毕竟作为太子和三皇子,他们平日里在宫里的一举一动,都被很多人暗中注意着。
只要不是特意往古武方向去想,估计一般人是发觉不到他们产生变化那真正原因的。
可惜还没等胤褆观察出什么来,康熙那边就派人把胤褆和其他已经在上书房这边读书的皇子到御书房那边去了。
太子和陶长安两个人自然也是在御书房那边的。
在底下众位皇子给康熙行过礼以后,康熙目光认真的看了这八个儿子,说道: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之间你们都这么大了。
朕今天叫你们过来,其实主要是想跟你们说一件事情。
等听到这件事情以后,不管你们选择学不学,出了门口以后,都不许再跟任何人提起在这里发生的事情,你们几个明白了吗?”
胤褆其实不知道康熙这么郑重其事的叫大家过来是想说什么事情,但他还是恭敬的点头应道:
“儿臣会对劲今天的事情保密的,保证不会跟任何人提起的,皇阿玛您放心吧!”
...
在从老四到老八他们都已经表示谨遵皇命,不会外传以后,康熙也不怕几个儿子出去以后随便乱说。
毕竟即使他们当中最小的老八胤禩,都已经六岁多,到了可以分辨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的年纪了。
宫里的小孩早熟,这可不是说笑的。
等胤褆他们听康熙说道古武的事情,并当场让陶长安演示一遍效果以后。
看着其他六个儿子那惊讶兴奋的样子,康熙这才说道:
“因为功法传承是老三偶尔得到的,因此你们能够习武,还得感谢老三才是。
朕今天叫你们过来,就是想跟你们说这事,还有以后你们下午的骑射课程,改成习武课程,到时候朕会派人过去给你们上课的,你们先回去好好消化一下朕今天讲的内容,从明天开始认真习武吧!”
胤褆见康熙想结束这个话题了,连忙站出来问道:
“皇阿玛,儿臣去年就发现太子和老三他们身手非常厉害,难道就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武了的缘故吗?”
其实胤褆原本想问的不是这个,而是想问康熙为什么要等过了这么久的时间以后,才决定让自己和其他兄弟开始习武?
凭什么太子就能够那么早的跟着习武了,平白晚了太子那么长时间习武,岂不是要落后太子很多?
这让胤褆心里非常不平衡,可这种怒气怨气,他又没胆子朝康熙这个皇阿玛发泄,只能够尽量委婉的表达一下自己的疑问了。
康熙不是没看出来老大的不满,不过在他看来,自己都已经答应让老大习武了,早一点晚一点难道他还对自己有什么不满吗?
见老大提到自己,胤礽笑眯眯的朝几个兄弟点了点头,说道:
“孤能够变得厉害,确实也是因为习武的缘故。
可惜孤习武时间不长,可比不上皇阿玛和三弟厉害!”
听到太子承认了,并且还早自己那么多习武了,胤褆心里跟打翻了醋瓶子一样,酸涩得厉害。
皇阿玛也太偏心了,那么早就让太子习武了,还一点风声都没有透露出来,自己被瞒在鼓里这么久,估计暗地里不知道被老二怎么嘲笑呢!
被自己一直视为竞争对手的太子嘲笑,这事胤褆最无法忍受的。
不过他不敢埋怨康熙这个父皇,只能够暗暗发誓,习武可是他最擅长的方面,以后他一定要好好的努力习武,争取早日超过太子才行。
太子尽管比自己早一年习武,但在习武方面他肯定比不过自己厉害。
等自己超过了太子以后,再来好好的嘲笑胤礽一番吧!
上书房这边下午武课内容悄无声息的改了,这并没有惊动其他人,只觉得是康熙想让皇子多学一些课程罢了。
从老大到老八,他们几个人回去以后,一整个晚上都是辗转反侧睡不着的。
毕竟习武的事情,要不是从他们父皇口中得知的,加上亲眼见到了老三示范出来的效果有多厉害,他们是怎么都不敢想,自己居然也有能够习武的一天!
俺可是古武啊,据说练武厉害的话,以后飞檐走壁都没问题。
底下几个年纪比较小一点的老四几个,想到以后他们身手变得非常厉害了,到那个时候他们要是想出宫去玩的话,岂不是可以直接避开宫人侍卫,自己飞身越过宫墙,随时可以到宫外去逛逛了?
从小在宫里长大,老四他们还没怎么出过宫呢,对于宫外的世界,从老四到老八他们都是非常向往的。
可惜想象是美好的,等以后他们习武有成了,估计宫里那些侍卫,也会换成习过武的人了吧。
不过如今老四他们还小,这样深藏在心底深处对自由的向往,只要不说出来,还是不会有人去打破这种美好想象的。
第二天下午上课的时候,作为武功已经超过了教导师傅的人,陶长安轻松的把教导师傅掀翻在地以后,就获得了可以一个人自由活动的权利。
至于胤礽,他上课的地方跟其他人可不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在胤褆胤禛他们汗流浃背,辛辛苦苦蹲马步练习基本功的时候,就只有陶长安一个人在树荫底下乘凉喝茶吃水果点心。
看着老三那一副享受的姿态,自己却在这里受苦,虽然这苦头胤褆他们也是愿意吃的,但旁边有一个对比太过强烈,还是让他们心里感到比较不平衡的。
可惜老三习武早,又是第一个获得这功法的人,胤褆他们既然都已经能够跟着习武了,享受了好处,也不好对陶长安恶语相向,只能够当做没有看到老三那悠闲的姿态,自己努力跟着教导师傅努力打基础了。
不得不说,无论是过了多少世,陶长安还是非常喜欢看着人家辛辛苦苦干活学习,自己却在一边悠闲享受生活的状态。
这样娱乐身心【幸灾乐祸】的活动,还是可以多来几次的嘛!
既然已经让老大他们几个开始习武了,那其他人习武的事情也应该提到日程上了。
不过给胤褆他们修炼的是a版古武功法,但给底下那些人,康熙可不会那么大方了。
为了方便集中人一起习武,康熙下旨让八旗都统、副都统轮番入值紫禁城里面进行习武,等他们学会了c版本功法的前三层功法内容以后,再让他们回去好好的练习。
通过这样的方式慢慢的把古武推广到八旗当中,让所有人都可以习武,以后再从中选一些习武比较优秀的人出来组成一个特战队,直接听命于康熙自己,到时候手里有这样的利器在,很多事情就可以放开手脚干了。
即使康熙已经是一国帝王了,但他很多的想法都受限于条件不足,只能够被搁置在一边。
等以后把古武都推广开,让军队的人也能够学个一招半式,增强战斗力以后,康熙就可以放心多了。
想到不是所有人能够学习功法的,康熙又把陶长安叫了过来,让他简单的挑选一些一般人就能够学习的招式,可以少量的提高一些战斗力就行,方便给军队和侍卫里面的一般人学习。
第212章
毕竟即使最低级的c版本功法, 那都是好东西,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学习的。
康熙可不会让功法成为烂大街的东西,谁都可以来学一下。
那么挑选一点简单的招式,让底层的人去学, 就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了。
陶长安接到这样的差事, 也没有觉得为难,一口就答应下来了。
这可比重新排版, 弄那三个简化版的功法简单多了, 根本就不费什么精力, 一会儿就可以弄好了。
不过为了可以偷懒, 陶长安借口忙这个事情, 可是逃了三天课程,在自己院子里面好好的咸鱼躺了三天以后, 这才随手挑了几个招式交差。
康熙对于老三在功法方面的才能, 还是挑不出什么毛病的。
不过对于老三喜欢摸鱼偷懒的行为, 他是看在眼里,虽然不大喜欢老三这样偷懒, 但他也没有说什么。
反正老三既不是长子, 也不是太子,不需要担负太多的责任在身,只要按时完成功课, 习武的事情也没落下, 偶尔喜欢偷偷懒, 康熙觉得自己还是能够容忍的。
要是换成了其他儿子, 估计康熙至少也会训斥一番, 让收敛一下偷懒的行为, 可是换成了老三, 从老三身上得了不少好处,让康熙对陶长安的容忍度高了很多。
陶长安偷懒归偷懒,不过该他考虑的事情,他心里其实也是有数的。
这两年他一直都有让荣宪练习一些基本招式,如今既然康熙已经让胤褆他们开始习武了,那作为自己姐姐的荣宪,陶长安请示过康熙以后,让荣宪也获得了可以跟着习武的资格。
要不是康熙实在不同意让荣妃习武,陶长安本来还想拉着荣妃一起习武的呢!
宫里的后妃要是都习武了,那这后宫可就不大好管了,康熙暂时是不会答应开这样先例的。
其实陶长安也可以不用问过康熙的意思,偷偷的教导荣宪习武。
可考虑到以后万一有一天暴露出来这事了,与其那个时候让康熙产生不好的印象,还不如提前告知一声。
毕竟凭借陶长安立下的功劳,这点面子康熙还是要给的。
不过康熙到底还是不希望外面的人说大清的公主习武的事情,荣宪那边习武可以,但不能够声张,自己人知道了就好。
对于这点要求,陶长安虽然觉得没有必要,但入乡随俗,在没能够把大环境改变的时候,还是选择听了康熙的要求,让荣宪私底下习武就好了。
至于荣妃那里,反正她一般也是待在宫里,身边有不少伺候的人,安全方面倒是不用担心。
荣宪如今也有十四岁多了,在大清这边普遍成亲比较早的时代,很多人都已经定下亲生,准备成亲了的。
作为姐姐,荣宪对陶长安这个弟弟还是比较喜欢的,经常以大姐姐自居,想着要好好的照顾好弟弟。
可这几年随着弟弟越长越大,荣宪觉得自己这个姐姐受到弟弟的照顾反而比较多。
对于有这样乖巧懂事,替自己着想的弟弟,荣宪还是非常高兴。
弟弟能够替自己在父皇面前争取到婚嫁自由和习武的权利,付出的代价肯定不少。
跟其他姐妹比起来,自己能够拥有这么多,已经非常幸福了。
荣宪是看到过弟弟习武的本事有多大,她自然也想习武,等自己变得厉害了,说不定还能够帮上弟弟的忙呢!
荣妃对于姐弟两个互相帮助,互相照顾的行为,看了那是十分高兴和满足的。
都是自己的孩子,荣妃也是希望他们俩两个都能够好好的,姐弟两个互相扶持着到老。
自己总有老了死去那一天,他们姐弟两个年龄相差不多,还能够互相照顾着一点,荣妃以后也能够放心一些。
在大家都忙碌着提高自身武力值这一年,很快就过去了,到了康熙二十六年春节的时候。
胤礽坐在康熙下首,看着坐在皇阿玛旁边精神还十分矍铄的太皇太后,明白从这一年开始,大清以后的历史走向,估计会跟上辈子不一样了。
太皇太后从小对自己就十分不错,胤礽跟太皇太后的感情也比旁人深。
平时皇阿玛没有想到的事情,太皇太后也会帮着照顾一下自己。
可以说太皇太后是这皇宫当中,第二个真心希望自己过得好的人。
本来按照上一辈子的轨迹,太皇太后会在今年病重过世。
这不仅让胤礽少了一位真心对待他的长辈,同时也少一位能干在他和康熙之间做好润滑和沟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