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阅读网>书库>都市>诗酒趁年华> 诗酒趁年华_分卷阅读_140

诗酒趁年华_分卷阅读_140

  卢慎笑道:“郎君欲立业。”
  颜肃之感兴趣地道:“怎么看出来的?”
  卢慎想了一想:“归义远离京师,地广而人稀。千里之外,叔强而侄弱。”
  果然,有些事情,靠的是天赋,有些人,天生就有技能加点。
  颜肃之歪着头道:“你有这眼光,干点儿什么不好?”
  卢慎道:“待到及冠,举孝廉,出仕,奔波求娶贵人之女……无趣。”
  颜肃之抬手抽了他后脑勺一记,头巾都打歪了:“跟老子逗趣儿来了?”
  卢慎笑道:“郎君不是也觉得晚生有趣么?”
  颜肃之再看他,卢慎乖乖收拾了表情,深深低头。颜肃之忍不住,又抽了他一下:“起来罢,再去看看文书,过两天我要下乡巡一巡,你要不要一起去?”
  卢慎抬头,喜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也没看到颜肃之怎么动作的,他就站了起来,一只洁白手长的手就递到了卢慎的眼前。卢慎笑眯了眼睛,将手放到颜肃之的手上,被他拉了起来。
  “行了行了,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还没你这么浑呐,去去去,梳好了头,读书去!”
  ————————————————————————————————
  颜神佑听说颜肃之要下乡,十分心动,很缠了他一阵儿,表示自己也想去。姜氏很不赞同:“你好好地在家里,往外疯跑,像个什么样子?”
  颜神佑就眼巴巴地看向颜肃之,颜肃之知道她的,小时候还不显,越长大了就越野。好像自己被抽掉的中二细胞,都长闺女身上了似的。想了一想,却还是答应了她的请求。总觉得亏欠了女儿些很多/长大嫁人之后就要听婆家的话不能这么愉快的玩耍了/多长些见识也不是坏事……反正,他答应了。
  看到女儿笑弯的眉眼,颜肃之的心情也愉快了起来,开心的时候一转头,看到老婆脸都黑了,才发现自己答应了一件不太应该的事情。颜肃之讨好地道:“娘子也一起去罢。”
  亲民活动。
  其实几乎所有有点脑子,或者好个面子工程的一方长官,都会来这么一趟。有的时候还要带上家眷,也是显示亲民。这种事情由来已久,不过有的时候是游玩,有的时候是视察。
  姜氏道:“郎君初至,诸般事务千头百绪,自顾不暇,我们去岂不是添乱?”
  颜肃之看了她一眼,叹道:“我与甘令,原本便是不同的。”
  姜氏想了一想,道:“也罢,六郎便不要出去了,天气又热。”她又开始犯愁,到了夏天没有冰,在这里可怎么过?她已经盘点过了县衙,非常不幸地,连冰窖都没有!
  作者有话要说:【1】“妾为丝萝,愿托乔木”……是化用《虬髯客传》“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这里是借指,请不要想歪啊!其实很多的诗词里,都会用类似的话,来做借喻。比如辛弃疾曾作词,有“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句,以受妒遇谗的佳人自喻……
  古代文人都这样来的,以美人芳草自喻啊,你们不懂欣赏我啊……之类的。
  ☆、80·小变态下乡
  有个走到哪吃到哪,不但会吃还要改良食谱、留下各种笔记、拿名字当菜名儿的吃货胖子曾说“倾城随太守”、“千骑卷平岗”,可见官员的排场还是必要的,像甘县令那样毕竟是少数。
  苏胖子当时做的是太守,颜肃之如今只是个县令。排除夸张的倏手法,颜肃之现在自己连百骑都凑不齐,只得带着二十骑出行——部曲还得开荒呢。千亩地,在这些死土豪眼里并不算多,若从开荒做起,却也是件麻烦事儿。尤其是荒地才耕种的,土地又薄,天气又热。因是荒地,一应灌溉之类的公共设施之前就是根本没有——想在秋收前将这一切搞出个雏形来,现在就得赶工。
  颜家一家三口——六郎在家由阿方照看——除了这二十骑的护卫,其他的随从都是奴婢充数的了。颜神佑也带着她的那小小一队人马出来散心。客女们原便生在乡间,对乡村生活颇为熟悉,听说要下乡,也生出一股怀念之感。
  卢慎思之再三,还是委婉地提醒了颜肃之一句:“本地山民颇多,百姓颇染夷风,这个,于男女大防,并不十分森严。”
  这一点也很好理解,没有那么多的礼教束缚,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颜肃之听了,微一皱眉,旋即展颜:“有意思。”他原本是想带方章同行的,以方章久在甘县令手下工作,熟知下情。但是见卢慎知道得好像也挺多,想了一想,便将方章留下看守衙门,自带了何三与卢慎同行。
  第一站是颜肃之自家开荒的地方,颜神佑被塞在车里,天气有点热,她嫌气闷,开了车窗。阿竹眼明手快地将竹帘放下,颜神佑翻了个白眼,接受了这样的安排。
  新的坞堡占地极广,已经划出了范围,四周已挖出浅渠来做界线。颜神佑再忍不住,挑开了窗帘伸头往外看。此时工地上的人不足三百,在这么大的地方上,显得相当地“地广人稀”。界线里面,已有数排矮房,集中在一起。界线外,也是轮廓分明地勾勒出了长方的土地条块。有的土地上,已经冒出了整齐的绿色。
  何大一个呼哨,部曲们齐齐停手,整齐地列队。卢慎看了,大吃一惊,暗道真是整齐。如此甚好。
  到了地头,姜氏与颜神佑也下了车。奴婢们理起步障来,两人携近身侍女都在步障内。颜肃之十分重视这垦荒工作,听取部曲的汇报。这些部曲昔日都是农夫,做起活来上手快。只是也有问题,负责的叶二道:“地薄,从未有人种过,且与咱们种惯有些不大一样,不过好在临水,灌溉一时无忧。因分出人手来,这千亩田如今种上谷子只得六百亩,余下的,我们琢磨着这一茬儿是赶不上了,且犁开了,能种菜的种些菜,赶不及种菜的,就先沤肥养一养。”
  颜肃之在这方面的知识,还是守孝的时候天天往村里跑跟他们学的呢,听了这样的安排,自然是没有异议的。再粗粗一看划算,似乎也还合理。
  卢慎却又有话要说:“本地比京城湿热,夏季里河水有时要暴涨,还是要小心的。”
  叶二看他衣饰,晓得是个小郎君,看了颜肃之一眼,见他默许,才恭敬地道:“这位小郎君,我们留了些空地不曾垦,小郎君看是留得少了么?”语气里是透着疑问的。耕种方面的问题,叶二认为己等才是专家,看卢慎这样一副富贵公子样,怎么也不像是个会种田的。
  卢慎还就会种田,有些坑爹的世家,虽然各种装,却有时又好标榜个“耕读传家”。殷氏亦曾以此为借口,让卢慎下放劳动过。也不是让他亲自种田,但是让他巡个乡、催个租什么的,还是常有的。万没想到卢慎这家伙是老天爷给开了金手指的,学得相当快,人又好看、礼貌又周到、脑子还好使,在佃户部曲乃至过往贫民那里,赢得了相当不俗的口碑。
  卢慎随口就说出了几年的河水涨落数据,且说:“归义在下游,虽然风调雨顺,还要防着上游地界或蓄水、或泄洪。两岸太近的地方,顶好用来种些小菜豆苗一类,不要种大田。”张眼一望坞堡,还建议在坞堡里打深井,因为井打得浅了,水会发碱发盐。在坞堡里挖个深点的大池塘蓄水,用以调节用水……之类的。
  他越说,叶二眼中的诧异便越明显,反是何三与有荣焉,还忍不住夸了一下“归义明珠”卢大郎。卢慎矜持地微笑了一下,也不插言。
  颜肃之听了他说的,也以为他的话有理,让叶二记下来改正。
  颜神佑隔着步障听了他们的话,也觉得有理,不过她的注意力却被另一件事情给吸引了过去。透过步障的缝隙,她好像看到了奇怪的东西。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儿,最后恍然大悟:终于有我发挥的地方啦!
  她看到的是犁。犁是农业耕种十分重要的工具,没它也行,但是产量肯定上不去。而她看到的犁,是直愣愣。中学历史课没打盹儿的同学都知道,唐代生产工具的改进,有两个重要的考点:一、曲辕犁,二,筒车。
  部曲们现在浇地用的是戽斗,一个跟锅似的差不多半球形的容器,两边有绳,两人分执。立在水边,斜往水中一沉,灌满水,用力一泼,泼到简易的灌溉渠里。
  这两个都可以做!颜神佑莫名地兴奋了起来!她家带来了不少木匠呢,哪怕不是专门做这个,而是做家具的,她就不信归义没有能做出来的工匠。虽然她也没有图纸,连犁的结构都分不出来,但是这并不妨碍她把记忆中的要点给说出来。
  颜神佑有了心事,开始努力回忆课本上的结构。时间颇长,不过这些东西能流传千余年,经过不断地简化、优化,已经达到了相当合理的水平。尤其是曲辕犁,到谭夕那会儿,在不方便或者没有农业机械的时候,还在配合耕牛使用着呢——大概的印象还是有的。
  越想越入神,连被引着又上车,奔赴真村庄,她都没太在意。
  ————————————————————————————————
  到得一处村庄,里正等人远远地迎出。颜肃之勒住马头,二十骑齐齐止步。姜氏与颜神佑同乘一车,牛车止住。何三奔上前去,与里正答话,想来何三时常行走乡间,与这些里正等人都是熟识的。打个招呼,确定了身份便来回颜肃之:“郎君,是他们。”
  颜肃之这才下马,二十骑一齐下马。颜肃之的小厮阿牛过来给他牵了马,卢慎的书僮阿苗也来牵马。
  待尘土落地不再飞扬,姜氏与颜神佑这才下车来。依旧是理了步障。颜神佑有些气闷,小声问姜氏:“阿娘,四围又没有乱人,这样围着怪闷的,什么也看不着。”
  姜氏道:“戴个帷帽,等入了村子,再去步障。”
  颜神佑晓得此时不是争执的时候,虽则不满,还是忍住了没问:“为什么去部曲的村落可以,在这里就不可以了?”
  接待颜肃之一行的地方选在了里正家,一路上,颜神佑只听到唧唧喁喁,想来是村民围观。拉拉姜氏的衣袖:“咱们看不到人,他们却不一定看不到我们呢,他们要是爬树上……咦?树叻?”
  呵呵,树全没了,亲,种多了树要交税呢,所以家家户户的……没啥树。连墙头都很矮,也没什么高屋子。根本不用担心呢。甚而至于,路上都很干净的说,颜神佑脚上的鞋子,也只沾了些微尘而已。之前六妞比较担心的走路踩到鸡粪的事情都没有发生。
  到了里正家,里正就为难了。
  以前甘令也会下乡体查一下民情,让胥吏收钱不要收得太过份,好歹给大家一线生机。可甘令是寒酸的,也不会带着老婆一起来,儿子又离得远,每次就自己骑头毛驴,跟着一个老仆、一个何三外带五、六个衙役。到里正家里一坐,喝口热水,兑些米与里正,在里正家吃顿便饭就齐活了。
  轮到颜县令来了,别说随从了,光护卫就二十个!里正家比村里旁人家大些,是个宽三间深二进的院子,二十个部曲连人带马,前院就满了呀!后面就是……女眷住的地方了。再不讲究,也不能让大男人进去吧?
  再说后院儿,颜神佑……真不愧是她爹的闺女,她光客女如今就剩下十九个。人虽小,也挺占地方的。还有姜氏带的侍婢,颜神佑的侍婢。
  颜令出行,于村民固然是大开眼界,但比之甘令亲民,又有不同。
  颜令之风格也与甘令不同,甘令与同共苦,颜令却与民同甘。进来先问:“如今春耕已毕,未到收时,人又闲,看这村里残垣断壁,何不修葺?且合村不见绿荫,也不是什么好兆头。”他当然知道现在修屋子、种树偶尔也得交税。想想看,能在甘令这等好官手里保留下来的税收,可见了是常态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叫隐户又多,盘剥又重呢?朝廷缺钱啊。这还是米丞相接手后的情况了呢,二十年前,皇帝心腹管帐本那会儿,时不时还要加个捐。名目也是千奇百怪的,什么乐助军资,什么圣上生日之类的。胡乱给个理由,就要加税。甘令能扛住这些乱税,已经不错了。
  颜肃之早存了主意,将这些杂税统统免了去,好减轻大家负担,促进大家劳动生产的热情。开荒多了,哪怕税收,由于基数大,财政收入也不会减少。当然,这要一步一步的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